文︱陆弃
2025年7月13日,由美澳主导,涵盖19国超过3.5万兵力的“护身军刀”军演在澳大利亚重磅启动。作为澳大利亚历来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多国联合军演,此次演习不仅刷新了参与国和兵力的纪录,更将作战训练范围首次拓展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涵盖陆海空多维度实战科目,凸显美澳同盟不断加码的地区军事影响力。借助“阿德莱德”号和“堪培拉”号两艘万吨级两栖作战舰艇,以及最新型UH-60M“黑鹰”直升机和高精度导弹系统,这场持续至8月4日的演习,成为了印太地区军事态势最新的晴雨表,也折射出美澳及其盟友在区域博弈中的战略算计。

此次“护身军刀”演习首次在澳大利亚本土之外延伸至巴布亚新几内亚,表明美澳军事合作正向更广泛的地缘空间迈进。巴布亚新几内亚作为南太平洋的重要战略节点,地理位置独特,是通向澳大利亚北部的重要门户,其安全环境日益成为大国角力的前沿阵地。美澳借演习扩展至此,无疑是在试图构筑一条更为严密的区域安全防线,强化“第一岛链”以外的战略纵深。更具意义的是,演习参与国涵盖多个印太关键角色,包括日本、韩国、印度、法国、新加坡,乃至欧洲多国,这种多国联合实弹演练,正在逐渐形成一个跨洲际、跨军种的多维作战网络。
演习内容广泛,从野外训练、部队战备到两栖登陆、地面机动、空战与海上作战无所不包。特别是包括固定翼、旋翼飞机、火炮、多管火箭发射系统和地对空导弹系统的实弹射击,展示了美澳及盟军在现代综合联合作战能力上的持续提升。这不仅是一场单纯的军演,更是对未来可能冲突形态的模拟和预演。随着全球战略重心持续向印太倾斜,美澳通过高强度联合训练,不断检验和完善多国协同作战机制,提升对复杂战场环境的快速响应和打击能力。
此次演习新亮点——澳大利亚配备的UH-60M“黑鹰”直升机和精确打击导弹系统,彰显了澳军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也反映了美澳在武器装备及技术共享上的紧密合作。通过引入高端武器系统,澳大利亚正从传统防御角色逐步向具备远程投射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战略伙伴转型。背后则是美国持续强化盟友军事能力,构筑多层次反制架构的战略布局。两栖登陆舰“阿德莱德”号和“堪培拉”号的参与,更体现了美澳联合在海上远征与两栖作战领域的深度整合。

此次军演的时间节点也值得深思。正值印太地区地缘局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台海局势、南海争端等诸多热点交织。美澳发动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联合军演,显然是对区域安全环境深度紧张的回应,亦是在向区域对手释放清晰的战略信号:印太仍然是美澳及其盟友共同维护的“利益核心”。演习的高调启动与精心编排,彰显了美澳遏制潜在威胁、巩固自身战略优势的决心。
此外,演习邀请包括马来西亚、越南作为观察员的举措,显露美澳意在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借助“软硬兼施”的方式扩大影响力。东南亚正是印太地缘政治的关键区域,马越作为具有战略地位的重要国家,其参与观摩将对区域安全生态产生长远影响。美澳通过“护身军刀”演习,正推动形成一个涵盖南亚、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的多层次安全联盟体系。
然而,规模空前的军演背后隐藏的不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区域安全秩序微妙的变化。美澳及其盟友的扩张步伐,势必引发对手的警觉与反制,南太平洋的军事化趋势加剧,极可能导致区域军备竞赛升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大规模军事演习都伴随着战略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避免演习演变为现实冲突,考验着各方的智慧与克制。与此同时,演习规模的扩大与多国参与度提升,虽增强了集体安全能力,但也加大了协调难度和意外事件的风险。

总体而言,2025年“护身军刀”军演是美澳联盟深化印太军事合作、推动多国联合作战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了美澳强化地区军事存在、巩固盟友体系的战略意图,也反映出大国博弈格局下印太安全环境的日益复杂。未来,随着美澳及其盟友持续推动联合军演常态化和多样化,印太地区的军事态势无疑将持续保持高度动态变化,区域安全格局面临新的挑战和变数。各方如何在展现军事实力的同时,兼顾区域和平稳定,将是接下来战略角力的关键所在。